孙子兵法城位于惠民县城北侧,面积达7200亩,是一个环古城墙、护城河、省道庆淄路、乐胡路三角形的广阔平坦区域,共二十几个景点。 孙子故园坐落于渤海惠民县城内,是为纪念古代伟大军事家、“兵学鼻祖”孙武而兴建的一处园林式仿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孙子故园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及当地人民群众捐助兴建,总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第一期工程于1992年4月竣工并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孙子书院、孙子塑像、文化广场、乐安湖等。魏氏庄园系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惠民县城东南30公里、220国道南侧魏集镇的魏集村。距济南约110公里。是我国北方唯一现存的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地,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年),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景点。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垣与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建筑风格。魏氏庄园占地40余亩,平面布局呈“工”字,由住宅、花园、池塘、祠堂、广场五个部分组成。庄园坐西朝东,高大的拱卷门上方镌刻着遒劲有力的“树德”两个大字。城墙部分沿用了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模式和特点,建有城门、城门楼、马面,还创造性的增设了角堡,城墙高10米,顶部有宽阔的跑道,充分显示了其军事防御功能。内宅建筑以纵轴线排列,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单元,其间用仪门、备弄、暗道相连,内宅的阁楼与城墙顶部用吊桥相联,使其能攻易守,进退自如,这是孙子兵法在民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庄园环境优美,素有“百亩河塘、十里桃园、园林式集镇、城堡式庄园”之说。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经林业部批准,于1992年9月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邹平县境内,地处邹平县与章丘县交界处,系长白山脉,白云山系,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陡峭险峻,沟谷曲折狭长,悬崖绝壁较多,一年四季分明。公园总面积48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356公顷。风景区占地7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近90%,共有五条旅游线路,总长6000余米。整个景区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地形复杂多变,沟谷曲折狭长,山、石、瀑、泉、云雾等景观众多,被誉为“鲁中生态明珠”。景区以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为主题,主要景观有英雄石、碧血潭、九瀑涧、九潭溪、水帘洞、鹤鸣谷、鹤翔岭、百鸟园、野葡萄沟、槐花谷、长生院等。 雕窝峪位于山东省邹平县县城西南5公里处。景区北有济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区30公里,距济南市区不足50公里。是山岳型自然风景区。系隋末(公元611年)王薄起义遗址。雕窝峪峪长3华里,奇险秀丽。景区三面环山、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主要景点有石门、石城墙、点将台、王薄军粮处、潜龙涧、莲花峰、迎春岭、笔尖石等。景区还建有碧霞祠、玉皇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办为期一周的大型庙会。 唐李庵系滨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邹平县城西5公里会仙山东麓。邹平县城有公交直达。景区南有济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区30公里,距济南市区不足50公里。著名佛教寺庙,兴建于隋唐,素有齐鲁“小灵岩”之称。唐李庵风景区占地1338亩,集风景观光、佛教拜祀、文化探寻等功能于一体,历史悠久、小巧玲珑、曲径通幽、文脉昌盛。寺庙主体建筑有大殿及东西配殿,庙南建有兴林塔,其中东西配殿梁柱上有明代四爪飞龙彩绘,国内罕见。寺院东植有文冠果树一株,树龄已逾千年;寺院南侧有350年树龄“法师手植桧”及500多年树龄的“女菩萨丁香树”。寺院两侧建有梁漱溟纪念馆及乡贤名人书画展厅,保存有珍贵的文字及图片等历史资料。 范公祠位于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孝妇河南岸。景区北有济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区15公里。是滨州市著名的祠堂文化风景区。范公祠建于范仲淹去世后13年,即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而建。范公祠按宋时风格建有二进院落,以寻根、凭吊、祭祀、怀古为主导功能。主要景点有“怀中抱子”千年古槐、历代碑刻、图片展厅、清代永安古桥、古村落等。 醴泉寺位于山东省邹平县西南长白山区。景区北有济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区30公里,距济南市区不足50公里。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寺内一泉,唐中宗赐名“醴泉”,原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旧时有“先有醴泉,后有济南”之说,醴泉寺由此得名。风景区总面积50万平方米。醴泉寺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寺,也曾是范仲淹的求学故地。寺内主体建筑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范公祠等。其中,大雄宝殿与范公祠如尻相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儒结合的建筑风格。景区存有珍贵的释伽牟尼千年石像及大唐开元年间的志公碑。主要景点有醴泉、范仲淹读书院、桃花峪等。 碣石山系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城北。碣石山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夏商称碣石,春秋称无棣山,魏晋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山,元明称大山。此山形成于73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岩浆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圆锥状火山穹丘,是山东省内少有的第四纪火山中最为年轻的一座,也是华北平原惟一露头的火山。位于黄河故道入海口,又被称为黄河故道的“古化石”。碣石山对于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近代人类活动踪迹及火山岩科研教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意义。大禹、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曹操等帝王,或治水,或巡游,都在此留下了遗迹和诗文。刘长卿、陆游以及明太宰杨巍等当地文人墨客游鉴此山,写诗作赋,也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碣石山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火山遗迹科普、碣石山观光、千童岛民俗风情、曹公岛主题公园、饮马湖休闲娱乐五个功能片区。自2005年来,碣石山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主要景观有碣石山门、观海阁、禹王亭、曹操横槊赋诗群雕像、碧霞祠、福地洞天、虚怀谷、石林、石瀑、龙马洞、达摩洞、海眼等。观海阁位于山顶最高点,由按“魏蜀吴”三国命名的“曹魏、东吴、西蜀”三亭组合而成,东可眺大海,南可望唐塔(海丰塔),尽观枣乡胜景。碧霞祠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复建,主要由正殿、配殿、山门、钟鼓楼等建筑组成,其建筑风格为中轴对称结构。碣石山喷发物多为火山灰、火山弹、火山渣、火山砾岩及火山熔岩,岩性为暗褐色霞石苦橄岩,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大觉寺原是位于古无棣县城东南的一处佛教寺院。明杨魏《海丰县重修宝塔记》记载:“大觉寺,在县城东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壮丽可观。”寺内“浮屠”即海丰塔。 渤海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城北60公里处,渤海西南岸,西至漳卫新河,东至套儿河,北至浅海-3米等深线,本区地势低平,发育了山东省最宽广的滨海湿地带。无棣为古九河入海之域,黄河的迁徙,海岸线的变迁,潮汐的运动,贝壳的堆积,时永日久,积累成堤。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此形成了两列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第一列在保护区南端,长40千米,埋深0.5米―1米,贝壳层厚3―5米,距今5000多年;第二列在保护区北部,长22千米,由40余个贝壳岛组成,岛宽100―500米,贝壳厚3―5米,属裸露开敞型,距今2000―500年。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三大古贝壳堤中,无棣贝壳堤不仅纯度最高、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且惟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裸露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100%,而美国圣路易斯安娜州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贝壳含量仅为30%左右;无棣贝壳堤总储量达3.6亿吨,且随着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万吨以上,沿海岸分布的贝壳堤岛,至今仍在继续生长发育。 麻大湖景区位于博兴县城南3公里处,处在鲁中泰沂山脉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交迭地带,是又乌河、朱龙河、孝妇河等7条河流汇聚而成的内陆淡水湖泊。全湖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水面积1.5万亩,最大水深2.3米,平均水深1.2米,湖泊呈东西方向,西窄东宽,湖盆浅平,三面高北面低,湖底高程在5.8-6.2米之间。湖区风景秀丽多姿,鱼类资源丰富,水生植物繁多,水域广阔,苇蒲丛生,芙蓉似锦,湖中有河,河中有渠,船道纵横,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美称。湖区是历代文人名相聚会地,有齐桓公会盟诸侯的会城遗址、晏子使楚归来接风洗尘的饮酒厅等。每年一度的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在这里举办,更为湖区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风采。麻大湖物类丰瞻,经调查,湖区共有浮游植物133种,浮游动物103种,底栖软体动物19种,经济鱼类40种,水生及湿地植物173种,还时常有野鸭、大雁、天鹅在此出没。 兴国寺(俗称丈八佛),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丈八佛村(原寨高村)处于滨市、淄博市、东营市、寿光市四市中心地段,自广饶县城南立交桥向西19公里路北。省级柏油路直通寺门,地处平原地区,交通便捷,环境幽雅,真乃学佛参禅殊胜之圣地。兴国寺始建于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左右,寺内供奉一尊千年古佛――丈八佛。据考证:唐天宝;金天眷;元贞;明成化、万历、崇侦;清道光均重修过。毁于清末年间,未有修复。1998年复建天王殿,丈八佛殿,大雄宝殿和东西厢房。公元2004年中旬,由安徽省大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僧人释常固师傅接管兴国寺。师傅在短短的几年里,共为寺里筹集善款500万左右。建有居士寮房,念佛堂,斋堂等配套设施及全寺的地面硬化,大雄宝殿的开光,法器的健全等,使兴国寺恢复了昔日的巍巍壮观与金碧辉煌。丈八佛造像位于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丈八佛村北兴国寺遗址上,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明保护单位。该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为一青石立式圆雕造像,通高7.1米、像高5.6米。高肉髻、方面、大耳。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正面中间浮雕力士、博山炉、迦娄罗。正面两侧及左、右刻四组26个供养人。兴国寺始建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佛像高2.3米,面积不清。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有丈八佛大殿,隋、唐、宋皇统及天眷、明成化及万历都重修过。清道光年间寺院布局有正殿(丈八佛殿)、三佛殿、关圣帝君殿,三殿呈扇面形布局。清末寺废,仅存正殿。民国初年殿祀,造像露立于天。 中海国家水利风景区总面积5.41平方公里,其中水体面积1.69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91平方公里,是滨州新区四环五海建设总体规划中环境最优美、开发价值最高的地带,也是生态滨州、现代滨州建设的缩影。中海水利风景区以“天”为主体,突出日月星辰的设计理念,分中东海、中西海及中南海三片十区,现已建成三组城市标志性建筑――独具特色、五角星造型的“中国滨州国际会展中心”、仿美国尼米兹级企业号航母造型的“中海航母餐饮娱乐城”和按不同国家、民族建筑风格建设的“中国滨州中海宾馆”(又称“七星别墅”);月亮湾浴场、森林浴生态区、百花园等休闲娱乐区也已对游人开放。 秦皇河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东部,北起黄河5路,南至长江11路,全长7.8公里,设计宽度226米,规划绿地面积85.9公顷,水体面积27.7公顷,总规划面积为113.6公顷,分为河畔居城、郊野公园、沙洲湿地三大景观区。其中,沙洲湿地景区位于长江八路至长江十一路段,主要通过湿地的净化功能,将公园上游黄河水再次沉沙净化。依托该区域现状自然地形、保留原生树种,形成大量的生态岛景观。同时,该景区还设计了富有新意的游览体验项目,如沙雕、制陶、烧砖等,集中展示黄河流域的沙土文化。如今的秦皇河岸线曲折,水质洁净,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河边有遍布众多的水生植物和自由栖息的水鸟,它们与绿树田园、农舍炊烟、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营造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象。已开发旅游景观10余处,建设游船码头4处,拥有快艇、手划船、江南水乡特色木制机动游艇30艘,豪华游船、画舫各1艘,特色自行车20辆,停车场有3处,专门开辟的摄影场地2处和垂钓场3处。 南海风景区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南部大安定村,又名安定水库。南海秉承“生态化”建设的理念,采用草皮护坡、植被护坝,水库生态环境与周边和谐统一。水库周边栽植了香花槐、火炬树、千头椿、垂柳、国槐等多种景观树种,形成了良好的景致。周边风景秀美,景点密布:南海北围坝形成了密集的香花槐林带,“五・一”前后,花如红云,流芳溢彩,美丽动人;位于南海东岸中部、十八路西侧,是一块2.8米高、3.5米长、原名为“小泰山”的正宗泰山石,上书“南海”二字,石色纯正雅致,外观古朴稳重,镇压一方水土;坐落于南海中高达14.76米的观音立像,已经成为拜佛祈福、焚香许愿的佛家胜地;南海南北部各有一座湖心岛,岛上草本丛生、人迹难至,成为水鸟栖息的天堂,群岛在南海上空翩翩翻飞、鸣声响彻,成为滨州一景;渤海十八路贯穿南海景区,由北而南是分别以“天圆地方”、“黄河明珠”、“一言九鼎”为主题的路口中心环岛。 古井琉璃景区占地面积1.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余万元,05年10月开工建设,07年10月竣工。“古井琉璃”景区是首个恢复建成的滨州“八景”之一,仿明清三进院式古建筑群落,主要包括钟鼓楼、禹王阁、碧霞祠、高尚观、琉璃井、井亭和长廊等30组建筑,共计六个院落、60余间房屋。“古井琉璃”的重建,将重新成为百姓朝圣祝福的圣地,并将成为我市对外接待接访的重要景点之一,成为展示滨州形象的一面窗口。南海是我市“四环五海”主体工程之一,占地241万平方米,自03年建成以来,已完成投资3500万元,形成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已形成了供水、观光、灌溉“三足鼎立”、互为补充的经营格局。南海正中坐落一尊洁白的观音立像,周边栽植了多种观光树种,风光靓丽,景致宜人。 三河湖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境内徒骇河下游。因其与土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汇,2003年八月,滨州市市委书记孙德汉在观光后欣然提笔名曰:“三河湖”。“三河湖”距滨大高速3公里,省道永莘路贯湖而过,距滨州市区25公里。三河湖风景怡人,泛舟湖上,有“河流渺渺清无际”、“一派清流接海滨”之美誉。湖区总面积3000亩。三河湖两岸筑堤,堤距400--500米,高11.75米--9.66米,既是防汛堤坝,又是交通便道。坝内坝外树木参天,一幅天然森林美景。三河湖底宽100-105米,湖口宽155-322米,湖深8.3-8.55米。一年四季水丰鱼肥,水面开阔一派江南水乡风情。 新滨公园位于滨州新区黄河五路与渤海十三路交叉处,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135亩,总体布局上主要分三大块:中心水体区、环湖风景带、植物群落区。公园将南方的园林艺术与滨州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建设了孙子遗阵、秦台古韵、秦堤唱晚等景点。秦台古韵、飞虹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根据滨洲八景记载,对莲池夜月景色的微缩再现;公园中心一片大的水面叫“玉水清波”,水面东侧的石雕走廊题为“母亲河的回忆”,以黄河三角洲出土的汉像砖石为基本表现形式,以黄河作串联,表现了有关我市的一些典型历史片断。北部设有晨练广场,晨练广场西侧类似城墙的设施“博古情深”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西侧高台上种植了紫叶李、银杏等植物,公园活动中心区有码头、喷泉等,水边通道以古色木材为主,加上倚台而建的房屋,形成现代与古朴的对比,取名“金楼斯韵”。
80年代起,传统丧葬习俗中部分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即给老人换衣服,无论冬夏,均着棉衣。凡直系亲属均守护身边,听遗嘱,目视老人离世。老人咽气,晚辈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唤回死者灵魂,亦有讣告族人、邻里之意。然后将死者置于灵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晚辈着孝服,门上贴白纸。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亲友报丧,有书面讣告和口头报丧两种形式,主要内容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殓、出殡的时间。
80年代初,农村地区多实行土葬,须将死者装入棺内,名为入殓。此时,亲属都须到场向遗体告别。死者若为女性,必须由娘家人在场。入殓后,棺材停放灵棚,晚辈按男女分列两边接受亲友吊丧。吊丧者先哭后行跪礼,至亲者还须付奠仪。停灵期3~5天不等。
出殡前一天晚上,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地点选在路口或空地。执事人预先摆供桌,置香炉烛台,备好菜肴酒食,晚辈及亲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礼毕,烧纸车、马、轿、摇钱树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出殡,又称下葬,长子持灵幡,其他晚辈执哀杖,随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后,晚辈捧土撒于棺盖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堆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自亲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坟上祭奠一次,“七七”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礼仪。80年代中后期,境内普遍推行火化,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礼仪逐步简化。平掉分散在田间的坟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纪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碑或植树以作纪念。
城镇居民丧事较简,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后,送火葬厂火化,骨灰盒送纪念堂存放。
滨州其他习俗
一、婚姻
提亲80年代起,提亲方式多样。一是介绍人对男女双方情况(年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熟悉,热心帮忙,主动为其撮合,或是受一方委托为其提亲。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为求名正言顺,托一熟人作介绍人,此种提亲只是形式而已。三是由大众传媒、婚姻介绍所承担提亲职能。经介绍人提亲的男女须约定时间相看,首次见面仅对相貌、年龄、言谈举止有表层认识,以后则自行约会,对对方品性、家庭、职业、兴趣爱好作深入了解。城镇许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将对方带到家中,介绍给家人,自己充当介绍人。沾化、无棣县少数地区尚有订“娃娃亲”陋习。
定亲男女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即可定亲,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书面定亲即将家中长辈的辈分、姓名、年龄等写在红纸上,名“帖”;另纸写儿女姓名、年龄、属相以及“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之类文字,名“柬”。然后由介绍人转交双方,男方要给女方放礼。8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此方式。口头定亲即男女双方(包括家长、儿女、直系亲属等)约定时间聚会,以交谈方式将亲事定下。地点一般选在男方,由男方设宴款待,并给女方见面礼。
议婚男女双方商议结婚时间、彩礼多少、嫁娶议程、接(或送)亲方式等。议婚由双方家长、子女直接出面交换意见,有时须介绍人从中协调,往往商议多次才达成共识。议婚时,男方要付给女方一笔彩礼置办嫁妆,女方往往退还一小部分以示客气。
娶亲娶亲前男女双方先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女方置办嫁妆,男方则要装饰洞房,摆放新家具(若女方陪送家具,需提前送到),床(炕)铺设一新,门口贴对联。娶亲这天,一般由男方去接(有的由女方送),80年代初,坐马车或骑自行车,中后期乘拖拉机或农用车,90年代多用小轿车。新娘有娘家人陪送,嫁妆同时送到。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娘、新郎步入院中,司仪主持婚礼仪式。之后,新娘入洞房,围观者随即涌入,名曰“闹洞房”,滨州一带还有“闹婆婆”习俗。是日,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女方客人与贺喜亲友,城镇宴客多在酒店。90年代,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
农村中结婚彩礼过重现象较为普遍,城镇接送新娘、婚宴讲排场之风亦有蔓延之势。
二、生育
80年代起,国家倡导计划生育,后定为国策,对生育习俗有较大影响。育龄大都推迟,生育胎数大为减少。婚后多年不育者,不再利用迷信方式求子,夫妻到医院检查,有病及时治疗。怀孕后经常到医院查体,分娩一般去医院。婴儿出生3天后,娘家携带营养食品及婴儿衣服前来看望。因多为独生子女,起名格外慎重,讲究新鲜别致、寓意深远、顺耳上口,农村起名还须把体现辈分的字考虑在内。全家人大都参与命名,往往起出数个名字,择优而用。乳名多为叠字,大名两字者渐多。婴儿出生第12天,俗称“十二晌”,亲友带礼物来贺,给婴儿“圆耳朵”。出生1个月,俗称“满月”,娘家接母子去住一段时间,给婴儿“铰头”。90年代,城镇时兴用婴儿胎毛制作一支毛笔,作为永久纪念。至百日,为婴儿挂长命锁,穿“百家衣”,照像留念。周岁日,亲友都来祝贺,主人举行家宴招待。在农村,若为男孩,周岁纪念尤为隆重。过去流行“抓周”习俗,现渐废。
三、称谓
80年代,家庭及亲属称谓与前基本相同,书面称谓如家父、令尊、仁兄、舍弟等用者渐少,只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大都使用口头称谓。
社会称谓变化较大。70年代末,社会成员间互称同志。80年代,只在会议或公务活动中称同志,一般场合称师傅,若为熟人或同事多以姓氏相称,根据年龄在姓前冠以“老”或“小”。农村乡邻多以辈分、年龄作为称谓依据。90年代,城镇中对男性多称先生,对女性称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工商界流行称“老板”(企业主)、“老总”(公司经理)。公务员间多以职务相称,如对方为副职,则将“副”字去掉。对专业技术人员多以职称相称,如某教授、某大夫、某工(工程师)等。
四、寿诞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80年代,一般60岁以上老人才开始做寿。寿日这天,儿女、亲友们带着蛋糕、肉类、酒、茶及老人喜爱的其它礼品来为老人祝寿。家中置办丰盛的酒宴,老人穿戴一新居于首座,全家人一一敬酒,祝老人健康长寿。90年代,许多家庭到酒店为老人祝寿,有的到电视台、广播电台点歌或包一场电影为老人贺寿。是日,因儿女们聚齐,大都照全家福像。
90年代,60岁以下中青年人也开始过生日;独生子女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每逢生日必过,且隆重,已失去寿诞习俗的原本意义。
五、丧葬
80年代起,传统丧葬习俗中部分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即给老人换衣服,无论冬夏,均着棉衣。凡直系亲属均守护身边,听遗嘱,目视老人离世。老人咽气,晚辈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唤回死者灵魂,亦有讣告族人、邻里之意。然后将死者置于灵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晚辈着孝服,门上贴白纸。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亲友报丧,有书面讣告和口头报丧两种形式,主要内容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殓、出殡的时间。
80年代初,农村地区多实行土葬,须将死者装入棺内,名为入殓。此时,亲属都须到场向遗体告别。死者若为女性,必须由娘家人在场。入殓后,棺材停放灵棚,晚辈按男女分列两边接受亲友吊丧。吊丧者先哭后行跪礼,至亲者还须付奠仪。停灵期3~5天不等。
出殡前一天晚上,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地点选在路口或空地。执事人预先摆供桌,置香炉烛台,备好菜肴酒食,晚辈及亲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礼毕,烧纸车、马、轿、摇钱树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出殡,又称下葬,长子持灵幡,其他晚辈执哀杖,随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后,晚辈捧土撒于棺盖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堆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自亲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坟上祭奠一次,“七七”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礼仪。80年代中后期,境内普遍推行火化,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礼仪逐步简化。平掉分散在田间的坟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纪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碑或植树以作纪念。
城镇居民丧事较简,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后,送火葬厂火化,骨灰盒送纪念堂存放。
六、祭祖
80年代起,农村旧时祭祖之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3373666风又兴。祭祖由扫墓、家祭两种方式。扫墓又称上坟,有固定日期。清明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防备夏日雨水冲刷。农历七月十五与十月一日扫墓者多为女性,一般只上“新坟”(即亡故不久的祖父母、父母之墓)。春节扫墓最隆重,合族男性均到墓前叩拜先人,并擂鼓奏乐,燃放鞭炮。家祭,即在家中设堂祭祖。一般在年三十(小进二十九)凌晨,家长率子侄到村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堂屋设供桌,悬挂“家堂”,陈列族谱,点燃香烛,摆上贡品。除夕,家人向祖先叩头行礼,上香烧纸,燃放鞭炮。初二送先人归。仲秋节、先人祭日亦有祭祀者。
七、礼节
80年代,人们交往礼节流行握手、拱手、点头致意。春节给长辈拜年、祭祀先人、吊唁等特殊场合,农村有行跪拜礼的。亲友间馈赠礼品或宴请,须在适当时节回敬。初次见面,先介绍自己,或呈上名片。久别重逢则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分别时挥手致意。宴席上先请客人入座,敬酒让菜;席散后客人先行,并送至门外。在乘车、购物、就诊等场合,老、幼、女士优先。90年代,各级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设,遵守礼节,礼貌待人,言行文明成为时尚。
微信号 LMJX5588
添加微信 享专属策划师1对1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