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生日聚会的日期您越早选择日期,您就可以越早开始计划派对的其他元素。咨询生日的人,确定聚会的好日子。检查他/她的日程安排并记下那段时间的任何假期。请记住,许多人为不同的假期旅行。建议周末举办派对。如果是周末,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并且能够来,因为许多人不必在周末工作。
二、选择聚会的时间适当的时间将根据当事人的身份和该人的年龄而有所不同。如果您正在为孩子举办生日派对,请在上午或下午早些时候举办生日派对。这对家庭来说最方便。如果成年人举办派对,那么晚会是合适的。
三、决定派对的预算缔约方可以轻松消耗大量资金,因此提出预算并坚持下去非常重要。想出一个总体预算,这意味着你想要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3561在生日聚会上花费的总金额。大多数人认为预算高达2000-3000人民币是合理的,许多人认为保持1500人民币以下的党费是完全可行的。分解聚会的每个元素(例如邀请函,食物,饮料,装饰品,场地)并决定每个区域应花多少钱。
三、考虑在哪里举办派对。考虑到生日人想要什么。如果他/她想要一个更精心设计的派对,那么就可以在场地中策划派对。如果他/她与亲密的朋友一起参加小型聚会,那么就应该为此而奋斗。您需要决定是否要在家中或其他人的家中举办派对,以保证场地免费。
行业都知道天和气球实力和影响力以及教学是比较好的,课程非常的系统和全面。
做年货: 除了上街打年货外,我们那里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
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
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
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
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
“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
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
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
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辈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拜年: 在我们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
亲戚多的,基本要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得是走家串户的拜年的过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
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
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时期,乡亲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
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搭起了戏台自演自唱;年轻后生的舞龙队挨家串户拜年贺喜;小青年们组织的村镇篮球赛也是精彩纷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灯……等等等等,全民参与、老少同乐,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灯,这应该算是我这一辈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过年娱乐活动了。
在每个村组,一般是几个大人组织,为小孩们做好孔明灯,几个“孩子王”便组织小孩们拿几个器具,挨家挨户的“凑油”,一路唱着童谣:“凑油放风灯,养猪三百斤,凑油放一放,养猪壮又壮”。
每个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点“油”了!小孩们提着“凑”来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的布条上,点上火,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
在组织者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朝着跟着孔明灯追去,孔明灯飞的不远的,基本能被孩子们追到,再拿回来重放,捡到孔明灯的就走在最前头,被其他小孩簇拥着,享受着“英雄级”的待遇。
所以每个人追起孔明灯来,也特别卖力。
也有飞的很远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弃,要是落在其他村组,免不了一场纷争,最后还得双方的大人来协调。
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灯都必须放出去,这项活动也便宣告结束。
随着现在的后辈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乡的N多风俗都有所改变。
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的烟花;除夕夜,有人家开始学着煮饺子、吃馄饨;凌晨0点,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义上地“辞旧迎新”;拜年不再是耗尽大半个月的时间,串过主要几个亲戚家的门就算结束了;等等…… 但更多现代文化的出现,也让该保留的给遗丢了。
越来越多的大人围在了麻将桌前,没人再对戏班、对舞龙舞狮有兴趣;越来越多的小孩守在了电视机旁,看动画片和肥皂剧也似乎比追孔明灯来的舒适一些;初一扯皮打架的随处可见,没人管那么多的忌讳…… 风俗在变,人文在变,但是只要身边的亲人那份热情不变、家的温馨气氛不变,每年盼望回家过年的心情依然不会变。
微信号 LMJX5588
添加微信 享专属策划师1对1定制服务